1922年7月初,一位头戴黑色宽檐礼帽,身着浅灰色长衫,手提黄色柳条包,高高个子,不胖不瘦,白净脸庞的青年走进了石家庄南花园的米家茶馆。
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正襟端坐在茶馆里的木板凳上,眼窝深处的黑眸炯炯有神,透出一股英气。不大一会儿工夫,自称是报馆“记者”的他,就用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与身旁四五个工人装束的茶客搭上了话头。他们时而低声细语、时而面色凝重、时而低头沉思,渴了就随手端起桌上的豆青瓷碗,抿上几口茶水。不知不觉,邻桌的几个茶客也自发地聚拢了过来,围坐在一旁仔细聆听,偶尔还插上几句话也加入了讨论。
这个米家茶馆,老板是正太铁路总机器厂的工人米振芳。米振芳注意到这个年轻人是茶馆里的常客,来了主动和人们打招呼,性格热情豪爽,谈吐稳重大方,相处起来平易近人,于是自己也愿意多和他拉呱拉呱,扯扯闲篇。他们隔不了几天,就要凑到一起,沏上一壶浓茶,边喝边聊。米振芳也知道了这个“记者”的名字是张昆弟。
这一次茶馆聊天之后,张昆弟给米振芳留下了自己所住旅店的地址,并告诉他约上几个要好的工友,只要是晚上有时间,都可以随时去找他继续深入地谈心谈话。
此时的米振芳等人还不知道,这位报馆“记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此行正太铁路,肩负着秘密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特殊使命。
1894年(光绪二十年)3月18日,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板溪乡龙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给全家带来欢喜,当私塾先生的三叔给他起名张昆弟。1913年秋,张昆弟考入了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张昆弟和毛泽东、蔡和森是最要好的学友,他们志同道合,被誉为“岳麓三杰”。1918年,张昆弟和蔡和森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末,由于张、蔡两人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党组织决定张昆弟留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
张昆弟到正太铁路之时,正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吴佩孚为收买人心,通电发表四大政治主张,其中一项便是“保护劳工”。
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开展铁路工人运动,决心揭露交通系拉拢欺骗工人的阴谋。于是,1922年5月,经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同意,李大钊凭借自己北京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李大钊向吴佩孚御用内阁交通部总长高恩洪建议每条铁路派一名密查员,得其允许。6月,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选派张昆弟到正太铁路以密查员的身份开展活动,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工人运动特派员,定期向李大钊汇报交通部的情况。
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公园合影,第二排正中双手环膝而坐者为张昆弟
张昆弟的落脚处在石家庄大桥街劝业场旁边胡同的一个旅店里,他住的是西屋。米振芳经常约上孙云鹏、施恒清、刘士元、陈梅生、李德存等几个工友,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旅店去找张昆弟。
在一次长谈中,张昆弟向工人们介绍了苏联工人是怎样成立的工会,怎样推翻沙皇统治和建立劳动政府的……并启发大家说:“我们工人要有工会,要有集会结社的自由,长辛店的工人起来了,你们怎么办?”
施恒清快人快语,发起了牢骚:“只要一看到王纯、陈顺来这两个洋人的狗腿子,我这心里就来气。他们那个工业研究会一点也不为咱们工人办事,之前说好的开澡塘、办合作社,现在也没影儿了。”
张昆弟瞅准时机,趁热打铁,鼓励大伙说:“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咱们另立一个工会嘛!”
这时,张昆弟从桌上拿起一根筷子递给刘士元:
“刘师傅,听大家讲,你是我们总机器厂的裴元庆、李元霸式的大力士。你折一下,看折不折得断?”
陈梅生笑着说:“刘士元他呀是大力士,扛起三根枕木围着石头城都能转三圈,连粗气都不出一声,掰根筷子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啊。”
刘士元用手指轻轻一折,一根筷子“咔嚓”一断两截。
张昆弟再递数根,再折,连折数断,但速度明显慢下来了。
张昆弟又拿出一把筷子递给刘士元:
“刘师傅,你再折折。”
刘士元咬紧牙关,猛地往大腿上碰了十几下,脸涨得通红,却连一根筷子都没折断。大伙莫名其妙地望着。
张昆弟接过筷子,目光烁烁地开口道:“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固如钢。五人团结赛老虎,十人团结猛龙过江。百人团结火车开上墙。莫说几个洋人总办咱不怕,就是打江山,就是夺天下,咱们也不畏惧,咱们也不心慌。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啊?!”
这番振奋人心的话语,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孙云鹏、米振芳等人,大家情不自禁地注视着张昆弟那双闪射出乐观、坚毅、自信的光芒的眼睛,在热血沸腾和心潮澎湃中郑重地点了点头。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多少次推心置腹的彻谈,张昆弟深入浅出、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向工友们讲解着共产主义的原理,大家聚集在煤油灯的周围,油灯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一张张兴奋、激动的脸庞……
在张昆弟、孙云鹏的教育启蒙下,施恒清、刘士元、陈梅生、米振芳、李德存等正太铁路工人中间开始萌生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张昆弟把一颗颗炽热的马克思主义火种播撒在这些进步工人心间,使他们仿佛在沉沉黑夜中看见了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人人心里都升腾起了一团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焰。
作者:中车石家庄公司 刘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