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从南到北的“脱胎换骨”

戚墅堰公司北厂区建设工地老照片…

戚墅堰公司北厂区建设工地老照片

沪宁城际高铁线从戚墅堰公司厂区的高架穿过,东来西去的高铁“贴地飞行”,而就在铁路高架下面,一条一百多年前建造并沿用至今的沪宁铁路。如今,一上一下,一新一旧的两条铁路,将工厂划分为南、北两个厂区,也为厂区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说起这张老照片,还要从戚墅堰公司北厂区扩建工程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一五”时期,戚机厂(按照当时戚墅堰公司的厂名,后文简称“戚机厂”)厂区还只是在沪宁铁路的南侧,占地面积还只有5055000平方米。由于南邻运河,北贴沪宁铁路,工厂规模始终难以突破。

由于当时机车车辆生产发展很快,铁道部对路用配件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1958年工厂的蒸汽机车和火车修理一下子全面转为制造,戚机厂自身对配件的需求量剧增,尤其是锻铸生产逐年有大幅增长。因此,扩大热加工生产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工厂向铁道部申请在沪宁铁路正线以北开辟热加工新厂区。1959年,铁道部批复工厂的初建设计。

这次改造,在路北征地69.2公顷。生产纲领为年新造蒸汽机车250台、货车5000辆、钢10万吨、冷轮10万只,预计总投资5050万元,实际使用投资3633万元。由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负责勘测和土建设计,戚机厂自行负责总体和工艺设计,自己组织工程总队负责基建施工,一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扩建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

1958年8月,工厂路北扩建工程破土动工。由于规模宏大,工厂成立了“紧急工程指挥部”,在厂内各单位抽调专门人员,在总指挥下,设基建、设计、设备、材料、劳动力、生产准备等小组,积极筹备各项工作。工厂千方百计、自力更生,走自办基建的道路,成立了基建总队和基建二队,承担北厂区的建设。该基建队伍由86个基建老工人和招收的1700多名农民工组成。同时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取得联系,邀请他们的专业人员和师生来工厂协助搞基建。即解决了工厂基建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又帮助工厂带出了一批技术管理人员。

上海同济大学师生300多人帮助工厂建立临时预制构件场、试验室,培养基建管理人员,推行建筑新技术。为了加速工程进度,针对建筑机械设备缺乏的困难,上海同济大学将部分压路机、平土机、抽水机、混凝土搅拌机等二十多种机械设备调来支援。同时,为了帮助解决采购建筑材料的困难,校方还派出2位老师,在上海协助联系采购事项。

工厂职工热情高涨,从各车间去工地支援的工人达到600多人。工人们在泥泞的田野上掘土填沟,搬运材料,附近农民1000多人参加工地建设。挑土、挖沟、筑路、勘测……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这张信物老照片,就是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10月16日,工厂在工地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市委副书记韩本初出席并剪彩、动土。基建总队工人、各单位代表,以及同济大学师生、附件农民等2000余人参加仪式。此时,路北扩建工程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已经挖土方2万立方,开辟公路专用线1800公尺,挖掘夯实铁路专用线路约2000公尺,建立临时工棚6000平方公尺,工地上各项工作已全面开工。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工地上开展了劳动竞赛。挑战书、应战书、保证书,以及捷报贴满了宣传栏。工地广播台不断传出创造新纪录的捷报。各车间职工、科室技管人员响应厂部号召,利用业余时间,或半天,或全天前往工地支援工程建设,分别承担了7200平方米的造型工部的土建工程,包括挖柱子基层、垫基、浇混凝土等七项工程。基建总队的工人也调整劳动组织,把一批技术工人分派到各个车间的施工地点,指导施工方法和把控施工质量。

故事一:这天深夜10点,钱兆康、陆荣昌、李荣坤等工人刚刚完成铁塔一号基础钻眼工作,大家已经感到非常疲倦了,做好交接工作正准备回家休息,突然,发现基础坑沿有的地方出现微小裂痕。他们根据经验判断,在天亮前有塌方的危险,而夜班只有十几个人工作,在工程大、人力少、时间短的条件下,完成水泥浇注工作困难很大。如果浇注不及时,发生塌方,整个工程就会受到影响。于是,他们重新脱下刚刚披在身上的外衣,再次穿上草鞋投入到浇注工作中,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完成浇注。

故事二:有一次在安装6吨转炉底脚螺丝时,碰到了困难。每只底脚螺丝长达一公尺多,重达130公斤。要将这么大的四只螺丝安装在底架上,并且相互之间的差距又要非常准确,否则就会影响上部分的安装工程质量。工人张听荣经过研究,终于想出了办法,用钢筋支撑好位置,然后再调整差距。经过这样调整,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由于施工面积大,参与人员多,而且大部分为新工人,在快速施工时忽视了节约,特别是建筑材料上的浪费严重。针对许多石子洒落在工地水沟里,挑土箩筐任意损坏等等现象,工厂建筑总队组织开展了反浪费运动。在熔炼工部建设中,大胆改进五项设计,从而节省钢材46吨,并节省了大批劳动力,加快了建设进度。

1962年因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工程停建。已建成铸钢、冷轮、重锻等车间和一些动力站房,包括改扩建的其他生产和生活设施在内,增添建筑总面积90000多平方米。先后在北厂区建成铸钢车间熔炼工部、手工及机械造型工部19002平方米;清理工部8860平方米;冷轮车间5852平方米;重锻厂房5423平方米(铸钢车间建成北迁后,仍迁回老翻砂车间,新厂房改作柴油机车间使用)。包括铸铁车间在内,主要生产厂房合计新建45000平方米。与此同时,新增5吨电炉2台及其他熔炼、铸造、锻压设备一批。与热加工相匹配的后方系统也同时进行了扩建改造。

这次扩建改造工程,使原来已经无法发展的老厂区跨过铁路,向北扩展,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改造所形成的锻铸生产能力,为工厂蒸汽机车和货车新造以及配件生产,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造所形成的布局,为以后工厂在北厂区继续扩建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而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工厂干部职工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一直奔腾在戚墅堰公司的红色血脉里。

(戚墅堰公司 翁佳斌)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企业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nn.com.cn/news/5560.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